我们这儿见不着面包铺和乡间灶屋间的常客的那种家蟋蟀。不过,如果说在我们村子里壁炉石板下面的缝隙里没有蟋蟀的叫声的话,那么作为补偿,夏夜的田野里却响着美妙的歌声,那是北方所听不到的。春季里,阳光灿烂时,田间地头的蟋蟀便唱起交响曲;夏日里,在夜阑人静时,则有树蟋蟀或称意大利蟋蟀鸣唱。一个是昼间蟋蟀,一个是夜间蟋蟀,它们平分那美妙的季节。在前者停止歌唱期间,后者便开始唱起小夜曲来。
意大利蟋蟀没有黑色外套,而且体形也无一般蟋蟀那种粗笨的特点。恰恰相反,它细长,瘦弱,苍白,几乎全白,正适合夜间活动的习惯要求。你捏在手里都生怕把它捏碎。它在各种小灌木上、在高高的草丛中,跳来蹦去,很少待在地上生活。从七月一直到十月,它们日落时分开始歌唱,一直唱到大半夜,是一场悦耳动听的音乐会。
这儿的人们都非常熟悉这种歌声,因为无论多小的荆棘丛中都有这种交响乐的演唱者。它们甚至还在粮仓里歌唱,那是因为运草料时把它们夹带了来,使它们迷了路径,无法回返。这种苍白的蟋蟀习俗神秘,所以谁也不能确切地知晓是什么蟋蟀可以唱出这么好听的小夜曲的,人们误以为是普通的蟋蟀唱的,可是这个季节普通蟋蟀尚小,还不会歌唱。
的歌声是“格里—依—依”“格里—依—依”这种缓慢而柔和的声音,唱起来还微微发颤,使歌声更加悦耳动听。你一听就会猜想到它的振动膜是极其细薄而宽大的。如果它待在叶丛中无人惊扰的话,它的声音就不会变化,但稍有动静,这位歌手便立即改用腹部发声。你刚才听见它一直在你面前歌唱,可突然间,你听见的是它在那边二十步开外的地方继续鸣唱,但音量减弱了,你还以为是距离使然。
你跑过去,但什么也没发现,声音仍旧是从原来的地方发出来的。还不仅仅如此。这一次声音是从左边传来的,也许是从右边或者是从后面传来。你完全给弄糊涂了,无法凭借自己的听觉去辨别蟋蟀到底是在何处鸣叫的。你必须提着提灯,而且要极有耐心,还得小心翼翼,不出任何响动,才能在灯光的帮助下捉到这个歌唱家。我就如此这般地捉到了几只,放进笼中,从而多少了解了一点点迷惑我们听觉的演唱家的情况。
两片鞘翅都是由一片宽大的半透明干膜构成,薄如白色洋葱片,能够整个儿地震颤。鞘翅状如圆的一端,上端略小。圆的这一端按一条粗重纵翅脉折成直角,再以鞘翅凸边沿体侧往下,在蟋蟀休息时,包住其身体。
右鞘翅覆盖在左鞘翅上。右鞘翅内侧靠翅根处有一块胼胝,辐射出五条翅脉,两条冲上
,两条往下,而第五条几乎呈横向,略微泛红,是基本部件,也就是琴弓,这从其上横向的细锯齿一看便知。鞘翅的其他地方还有几条不太粗的翅脉,功用在于绷紧薄膜,但不是摩擦器的组成部件。
左鞘翅,或者说下鞘翅,结构与右鞘翅相同,但区别在于琴弓、胼胝以及由胼胝辐射出去的翅脉位于上部表面。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左右两把琴弓呈斜向交叉。
当蟋蟀放声歌唱时,左右鞘翅高高地竖起,宛如一张薄纱船帆,只是内边缘相互接触。这时候的左右两把琴弓是彼此斜着咬合着的,它们相互摩擦便使得绷得紧紧的薄膜产生强烈的震颤。
根据每把琴弓是在另一个鞘翅的胼胝(其本身也是粗糙的)上还是在四条光滑的辐射翅脉中的一条上摩擦,蟋蟀发出的声音则有所不同。这也许部分地解释了为什么胆小的蟋蟀在遇到危险时会用声音迷惑我们,让人觉得声音发自前后左右,难以捉摸。
声音的强弱、响亮、沉闷变化,使人产生距离上的错觉,这是蟋蟀这个腹语者的高超艺术手段,而这种错觉的产生还有另一个原因,这是很容易发现的。声音响亮时,鞘翅是完全竖起的,声音沉闷时,鞘翅则多少有点下垂。当鞘翅处于下垂状态时,其外侧边缘不同程度地压在蟋蟀柔软的侧部,从而随之减小了振动部分的面积,
声音也就随之变小。
用手指触摸敲响的玻璃杯,它便声音发闷,仿佛是从远处传来。灰白色蟋蟀深谙这个声学奥秘。当有人去捉它时,它便把振动片的边缘压在柔软的肚腹上,使人不知它身在何处。我们的乐器有制振器、消音器,意大利蟋蟀的制振器、消音器可与之媲美,而且结构简单,功效奇佳,胜我们一筹。
田间地头的蟋蟀及其同类昆虫也使用这种消音办法,把鞘翅边缘压在肚腹或高或低处,以减轻振动,但是它们中没有谁能像意大利蟋蟀的本事那么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