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积良先生撰写的《域外刍议》一书列入我所主编的《世界华人精品文丛》,于是在进入送审及付梓前,我便顺理成章地先读为快。
读毕,一个强烈的感受,亦即被激活的最大读兴,就是阅读和补习了大量熟知和并不熟知的成语典故。
据非精确计算,这部仅为14万字左右的文稿,作者引用及着意加以注释的成语和典故就有近1000条,而且这个估算只少不多,所以通篇便构成了成语典故的洋洋大观。
一部提倡公民道德教育以及扬举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书籍,使用了这么多的成语典故,到底有没有必要?
余以为,成语典故的多与少,并不是衡量和鉴赏这部书使用语言的利弊与可否的标准和尺度,而是看这些成语典故的使用是否得当与自然,或者说是穿凿附会还是飞流溅珠以及意在教化和普及。
应该说,作者引用成语典故是颇具匠心的。其最大的特点是将成语典故有机地镶嵌在叙述故事和品评人物以及有感而发的议论之中,显得自然而贴切,给人以不可或缺以及恰到好处之感。
同时,作者选用如此众多的成语典故,意在导读也是确凿无疑和勿庸讳言的。
为了诠释作者在这个意图上的不可排斥性,这里摘录一段一个旅美人士为抵御西方强势文化即美国文化征服中华文化而说的发人深省的话脱:“美国化还意味着增强‘中国特色’。最近,一些媒体就该不该让孩子读中国文化经典展开了讨论。这场讨论本身既十分可笑,也十分可悲。我们已经到了为要不要让我们的后代读自己的文化经典而争个面红耳赤的时候了,这又意味着什么呢?仔细想一想,美国化的影响之所以会轻而易举地迅速扩展,并不完全是因为它的强大,恰恰是因为我们在很多方面已经失去了文化传统,或者说是破坏了自己的根基。”就在刚刚读到这可发人深思的论述后,余当晚便似冥冥之中被什么“点化”般收看了*****一男一女两个“名腕”主持的颇受观众青睐的栏目。其间主持人对一个落落大方并且外语很是流利的大学生提出:在《百家姓》中,“王”字后面应该是哪个字这样一个浅显的问题时,这位优秀的大学生居然顿时由流利变得迟钝而木讷了,最后不得不无奈地动用了一个规则给予的借助手段,即请教她所信赖和钦佩的老师。殊料,在电话彼端的老师也迷惘了一阵,最后竟使用了一个“大概是‘陈’吧”的不肯定语。接着,主持人问这位大学生是不是听从老师的判断,她半信半疑吱唔过后,强装爽朗地答:听老师的吧,做一个乖学生。结果,这个简单不过的回答令人喷饭。由此可以看出,那位被大学生所崇拜的老师连《百家姓》中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这样一个过去连3岁幼童都能朗朗背诵的传统文化
知识,却不可思议得如此“缺氧”和“小儿科”,那么其学生焉能不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无知”、“弱智”和“发育不良”?!
以上两个例证让我们不难得到佐证,这些年来教育部门或者外延扩大到整个社会,的确存在着忽视祖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这里,并不是说对祖国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要来个“凡是”和“一揽子”的继承,而是说要如***主席60年前所指出的,对于传统文化,一定要继承。但是继承并不是一味地照搬,而是要批判地吸收,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
至于谈到成语典故,无可争议的事实是,它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摧灿的明珠。以成语来说,其绝大多数虽然只有4个字,但组合在一起,含义简明而深邃,意赅却又多义,可谓句句烁金,意味无穷。成语是人民大众在千百年中根据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而创作的,所以可称为大众语言文学,又不断经过文人墨客的广泛采集例证,仔细辨析义项,整理并加工而成。所以,运用广泛,经久不衰,具有广大的认知群体。比如在本书中遴选的成语“灵丹妙药”,既是指能治好百病的丹药,又比喻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好办法。再比如“美人迟暮”,既指美人到了晚年,又喻指时光易逝,盛年难再。又比如,“如蚁附膻”,既谓蚂蚁喜欢羊肉,因为羊内有膻味;又比喻追逐名利的肮脏行为,等等。这种无穷的奥妙,是英语、法语、俄语等外国文字难与相比的,也是不可能达到的。至于典故,虽然也只有几个字,但它却囊括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或一个迭宕起伏的故事。所以,成语典故往往被人称作袖珍本的《史记》与《大百科全书》。因此可以说,成语典故是语言作品的精粹,是语言修养的提纯,故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