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拾穗集 > §第九章 江西行短章(十三则)

§第九章 江西行短章(十三则)

倘若将一次旅行喻为读一部书,而我于2005年3月下旬以北京世界华人文化研究院院长的身份假向江西省永新县烟阁中学和三湾学校捐书助教之契机,游览了一些名胜古迹,可谓捧读了一部红色宝典和具有深邃文化底蕴以及播扬着生态文化气韵的鸿篇巨制。然而,由于步履急促,每到一处不失为匆匆过客,对于每个景观的历史钩沉和风云际会来不及觅源寻踪,深刻解读,但又不敢对所见所闻穿凿附会,致失其真,故只能将浮光掠影之我见、我闻及我思据实道来,这便衍生了如下短章。

千古绝唱滕王阁

当3月27日上午踏入江西省会南昌,游览的第一个景观则是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盛赞的“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的滕王阁。

此次游览滕王阁虽是初临,但滕王阁的赫名在我心中却已高**立,并且凝聚成一种化解不开的文人情结。其因由,盖出于“子安一序成千古”的《滕王阁序》。对于王勃这篇盖世奇文,不知诵读过多少遍。那标明滕王阁方位的“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之精彩开篇;那对滕王阁“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之雄姿的描绘;那美仑美奂之“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神来之笔;那“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博大胸襟之抒怀,每每咀嚼和退思,不禁浮想联翩,气象万千,隽永无穷,美不胜收。

然而,令人痛惜的是,时下社会存在着一种以低俗为时尚的流弊,甚至文化界有人居然将古典文学斥之为“佶屈聱牙”而加以诋毁,实在是数典忘祖和妄自菲薄。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家园和立足之根基。如果一个民族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轻视、冷漠、疏离甚至排斥和抛弃,那么这个民族一定变得轻浮、脆弱、卑贱和因“缺钙”而成为“软椎”动物,也一定是失去了尊严,那么还何谈昂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此次冒雨游览高九层、达5***米的滕王阁,虽一路小跑般攀上跃下,不足40分钟,但只要实现亲眼目睹也就足矣,这样反而不会留下“看景不如听景”之遗憾。

古之绝唱多景语,阁以美文任风流。与岳阳楼、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的滕王阁,虽然自唐永徽四年由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都督洪州时营建,至今已逾一千三百载,兴废多达29次,然而,《滕王阁序》千古绝唱,滕王阁将永世不毁。

丹青寄怀青云谱

盛情款待我们此行的“世华院”顾问、江西省政协常务副主席韩京承君知道我平素喜爱书画,而同行的“世华院”副院长兼秘书长王红玫在美术上又属科班出身,故特地安排由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丁萌女士和办公厅接待处副处长杜波先生陪同游览滕王阁后又接踵赶到位于南昌市南部定山桥附近的青云谱,即辟为的八大山人书画院。

我这次游览青云谱是第二次。第一次是十九年前在军委空军文化部任职时于武夷山举办空军短篇小说学习班。那时在福州军区空军文化部工作的韩京承作为东道主,待学习班结束后联系,由武夷山机场乘坐空军的训练飞机抵达南昌,利用转乘火车回京的机会得以参观了青云谱。因此,在这之前便对青云谱的概况已略知一二。

相传仙人王子乔曾于此炼丹,西汉时南昌尉梅福曾弃官在此隐居,建梅仙祠。东晋大兴四年,道士许逊来此辟为“净明真境”道场。唐贞观十五年,刺史周逊奏建天宁观。大和五年,改名太乙观。清顺治十八年(1661),明宁献王朱权后裔朱耷(号八大山人),不堪国破家亡,先削发为僧,继之为道,隐居于此,建青云圃道院,后更“圃”为“谱”,意在青云传谱,以明其志。

当跨入***以遒劲行书题写的“八大山人纪念馆”正门,但见篁竹夹道,茶树献瑞,浓荫如盖,曲径通幽。在**天井处,有几株合抱的桂树,相传为唐代所植,铁杆虬枝,加之青砖漫地,白墙灰瓦,雨滴落池似珠击玉盘,充溢着岁月的苍痕和主人悲愤的心地。

在后殿和偏殿内,陈列着八大山人的写意山水和花鸟画仿品。八大山人这位落魄的明朝贵胄,将一腔悲凉和愤懑寄情于丹青之中。他的山水和花鸟水墨画,无论是勾、皴、擦、点、染、提,笔随意走,墨水情生。其山水画作,多线条粗犷简括,意境苍然而冷寂;其花鸟画作,又多于变形夸张,给人以“白眼向人”的情状。所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