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你还有什么话,要给皇上说?”
沈君玉张张嘴,却再也发不出声音。还有什么事呢?国事已jiāo代过了,若是私事,万语千言,又如何说出?
她脸上仅剩的光芒渐渐暗淡,慢慢合上眼睛。
滕文大惊,用力摇着沈君玉:“大人,别睡,别合上眼。皇上,皇上就快来了……”说到后来,几乎语不成声。
沈君玉微微一笑,是啊,他快要来了,我要等他来。
她用尽全部的意志,支持着渐渐涣散的神智,咬着牙不肯让自己沉进无边的黑暗之中。
她胸口的伤越来越痛,全身的血似乎都已经流尽了,身体虚弱得没有丝毫力气,除了疼痛,再没有其他感觉。但是她不呻吟,也不哀叫,只是静静地靠在chuáng上,望着门口,等待着。
乘风!耳旁的呼唤一声又一声,她却听不到。
乘风!眼前不断有人影来来去去,她也看不到!
乘风!眼前是模糊的,除了一些光影,什么也看不清楚,但她等待着,她相信,只要他来了,她就可以认出他。
她只想,在最后可以看他一眼,就此铭记到来生;她只想,在最后对他笑一笑,让他稍减伤痛;她只想,在最后跟他说一声:“对不起,我曾答应要为你活下去。”
所以,他等待着,苦苦支持,不闭眼,不沉睡,不放弃。
时间过得很慢,仿佛已经历千万世、万千劫。
当马蹄声惊破天地,马嘶声划破长空,当那马上人影一跃而起,直接掠过十三道院墙,直冲而入,把大门生生撞破时,她却已什么也看不见了。尽管直到最后,她的眼睛仍是睁着的。
当那一声呼唤,撕心裂肺,椎心刺骨,震动了天,震动了地,震动了所有人时,她却已听不见了。
尽管她唇边含笑,她的知觉却早已消失。
大庆朝,永威二年,户部尚书沈君玉遇刺身亡。庆王哀痛欲绝,罢朝一月之久。
行刺者是尚书府一名侍从。
因沈君玉禁圣火教之举,十余名权贵假充教产的私产,被收归国库。他们怀恨在心,以重金收买侍从,令其行刺。
庆王查出真相,举朝哗然,惟恐兴起大狱。然而皇上只是将刺客处斩,权贵中为首之定南候被抄家夺爵,其他参与之人,却只是降职,并没有严处。
官员之心遂定。此后五年,当年参与此事之权贵,纷纷因各种罪责而没落,朝中气象渐渐一新。
偶有吏部官员查看官员任免文册,刑部能吏翻查旧案文书,恍有所悟,却也无人言明。
民间不知朝堂事,只传刺客是了不起的英雄,舍身诛除祸国jian臣。
圣火教也称刺客是教祖驾前神鹰降世,来为圣火教护法。民间有艺人格之,世间有文人写诗赞之。
那侍从因此名留史册而成为著名的刺客英雄。
后世有很多故事,都极力演绎他的英雄传说。
而沈君玉虽得厚葬,又受国家谥表,死后屡屡加封,庆王多次试图为沈君玉正名,但沈君玉并不是被国家定罪打到的臣子,不是一封诏书就可以平反冤枉的。百姓口耳相传,心中的定见,心中的定见,就是君王亦无法改变。
历永威一朝,世人皆闻沈君玉之名而骂之。这也是英明神武的永威帝一生至大的遗憾,至死,为之耿耿于怀。
以后数百年,有关沈君玉的故事、评弹、戏曲、流传甚广,不是将沈君玉当成妖魔转世,便是误国害民的jian臣。
虽然也有过一些有识之士,著文辩解,讲明禁圣火教的利害得失和对国家的影响,但数百年来的观念已深扎于百姓心中,对沈君玉的看法,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千秋的是非功过,终于慢慢淹没于烟尘之中。
第三十章
“君玉,君玉,君玉……”一声声呼唤,遥远得仿佛从天边而来,又似深切得从心中响起。
四周都是沉沉的黑暗,无边无际,她每一分知觉都感受着疲惫和劳累,每一处筋骨都在呻吟。
可是,那呼唤声始终不曾断绝,总让人不能放下,不忍放下。那点点滴滴落在她脸上、身上,火热得炙人的温暖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让心颤抖的这样厉害?
她睁开似有千金重的眼皮,耳旁听到一连串惊喜的呼唤。
她依然看不清眼前的人是谁,心中却比谁都确定。她用尽力气,才能发出细若游丝的声音:“别难过,我很好,不要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