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中国建筑常识 > 第一章 中国建筑之特征

第一章 中国建筑之特征

能稳立在地平上起,至建成重楼层塔一类作品,其间辛苦艰难的展进,一部分是工程科学的进境,一部分是美术思想的活动和增富。这两方面是在建筑进步的一个总题之下,同行并进的。虽然美术思想这边,常常背叛它们的共同目标——创造好建筑——脱逾常轨,尽它弄巧的能事,引诱工程方面牺牲结构上的诚实原则,来将就外表取巧的地方。在这种情形之下时,建筑本身常被连累,损伤了真正的价值。在中国各代建筑之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证,所以在中国一系列建筑之中的精品,也是极罕有难得的。

大凡一派美术都分有创造、试验、成熟、抄袭、繁衍、堕落诸期,建筑也是一样。初期作品创造力特强,含有试验性。至试验成功,成绩满意,达尽善尽美程度,则进到完全成熟期。成熟之后,必有相当时期因承相袭,不敢,也不能,逾越已有的则例;这期间常常是发生订定则例章程的时候。再来便是在琐节上增繁加富,以避免单调,冀求变换,这便是美术活动越出目标时。这时期始而繁衍,继则堕落,失掉原始骨干精神,变成无意义的形式。堕落之后,继起的新样便是第二潮流的革命元勋。第二潮流有鉴于已往作品的优劣,再研究探讨第一代的精华所在,便是考据学问之所以产生。

中国建筑的经过,用我们现有的、极有限的材料作参考,已经可以略略看出各时期的起落兴衰。我们现在也已走到应作考察研究的时代了。在这有限的各朝代建筑遗物里,很可以观察,探讨其结构和式样的特征,来标证那时代建筑的精神和技艺,是兴废还是优劣。但此节非等将中国建筑基本原则分析以后,是不能有所讨论的。

在分析结构之前,先要明了的是主要建筑材料,因为材料要根本影响其结构法的。中国的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次加砖石瓦之混用。外表上一座中国式建筑物,可明显地分作三大部:台基部分、柱梁部分、屋顶部分。台基是砖石混用。由柱脚至梁上结构部分,直接承托屋顶者则全是木造。屋顶除少数用茅茨、竹片、泥砖之外自然全是用瓦。而这三部分——台基、柱梁、屋顶——可以说是我们建筑最初胎形的基本要素。

《易经》里“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还有《史记》里:“尧之有天下也,堂高三尺……”可见这“栋”“宇”及“堂”(基)在最古建筑里便占定了它们的部位势力。自然最后经过繁重发达的是“栋”——那木造的全部,所以我们也要特别注意。

木造结构,我们所用的原则是“架构制”(Framing System)。在四根垂直柱的上端,用两横梁两横枋周围牵制成一“间架”(梁与枋根本为同样材料,梁较枋可略壮大。在“间”之左右称柁或梁,在间之前后称枋)。再在两梁之上筑起层叠的梁架以支横桁,桁通一“间”之左右两端,从梁架顶上“脊瓜柱”上次第降下至前枋上为止。桁上钉椽,并排栉篦,以承瓦板,这是“架构制”骨干的最简单的说法。总之“架构制”之最负责要素是:(一)那几根支重的垂直立柱;(二)使这些立柱,互相发生联络关系的梁与枋;(三)横梁以上的构造:梁架,横桁,木椽,及其他附属木造,完全用以支承屋顶的部分。

“间”在平面上是一个建筑的最低单位。普通建筑全是多间的且为单数。有“中间”或“明间”“次间”“稍间”“套间”等称。

中国“架构制”与别种制度(如哥特式之“砌拱制”,或西欧最普通之古典派“垒石”建筑)之最大分别:(一)在支重部分之完全倚赖立柱,使墙的部分不负结构上重责,只同门窗隔屏等,尽相似的义务——间隔房间,分划内外而已。(二)立柱始终保守木质不似古希腊之迅速代之以垒石柱,且增加负重墙(Bearing Wall),致脱离“架构”而成“垒石”制。

这架构制的特征,影响至其外表式样的,有以下最明显的几点:(一)高度无形的受限制,绝不出木材可能的范围。(二)即极庄严的建筑,也是呈现绝对玲珑的外表。结构上既绝不需要坚厚的负重墙,除非故意为表现雄伟的时候,酌量增用外(如城楼等建筑),任何大建,均不需墙壁堵塞部分。(三)门窗部分可以不受限制,柱与柱之间可以完全安装透光线的细木作——门屏窗牖之类。实际方面,即在玻璃未发明以前,室内已有极充分光线。北方因气候关系,墙多于窗,南方则反是,可伸缩自如。

这不过是这结构的基本方面,自然的特征。还有许多完全是经过特别的美术活动,而成功的超等特色,使中国建筑占极高的美术位置的,而同时也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