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盐帮根基
江北淮南地方,最繁华富庶之地莫过于运河沿线,以扬州城为典型。从扬州城向东二百多里,就到了海边,不过这里地广人稀、民风彪悍,很多情况如同没有王法的边疆一样。
在淮南沿海这里,别说扬州这样的大城,就连繁华市镇都很少见。不过却遍布数十个盐场,天下食盐近半数产自这里,扬州城的富庶繁华源头就在这数十个盐场。
盐帮新总部就迁移到了沿海的盐场里,当年盐帮曾在这里修建过一?座小堡垒,如今用来作为盐帮总部驻扎之地,命名为雪盐堡。
虽然距离扬州核心区远了点,但是有穿送法阵在,来去并不是问题,至少这里天高皇帝远,肯定更加安全。
近期是多事之秋,董幽绝作为军师,操劳之处很多。他没法不操心,作为一个武力天赋远远不够的人,如果连操心的能力都没有,那他在盐帮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也只有操心的时候,董幽绝才觉得自己这个军师不是摆设,自己还是有价值的,不是废物。
这日董军师来到谢帮主寓所,求见帮主商议事情,但侍女却告诉董军师,帮主已经出去了,并不在雪盐堡里。
董幽绝皱眉道:“最近正是风声紧的时候,帮主怎能擅自出去?她可曾带足了护卫人手?”
侍女答道:“帮主是独自走的,护卫都留在了这里。”
董幽绝忍不住轻喝一声:“胡闹!帮主岂能如此儿戏?未免太不把安全当回事了!”
侍女又想起什么,补充道:“啊,其实帮主也不是单独出去,还有那位长得很丑的韩龙陪同。”
听到这里,董幽绝更生气了,谢帮主怎么能与韩龙出门,未免也太不自重了!他又回想起来,在最近这段时间,谢帮主似乎对韩龙多有照拂,处处透露着亲近,这实在令董军师越想越烦躁!
就算韩龙有点天赋,但也是个形貌丑陋的粗人,跟他亲近是眼瞎了吗?他董幽绝多才多艺英俊潇洒,哪里比韩龙差了?
董幽绝愤愤不平的回到自己住处,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要有所作为,否则帮主就离自己越来越远了!
他从小与谢帮主一起长大,已经认识八年了,原本是天经地义的一对,要是飞到别人那里,尤其还是韩龙那样的丑男人,自己岂不亏大了?
正当董幽绝在家生闷气的时候,韩龙却惬意的陪着谢帮主站在范公堤上,与谢帮主说说笑笑。虽然韩龙此时因为种种顾虑,没有亮明“韩隼”这个真实身份,但能这样陪着也知足了。
相传范公堤是前朝名臣范仲淹所修,目的是为了防范海潮。这道堤坝全长数百里,绵延于江北淮南沿海,百姓为纪念范仲淹,故而命名为范公堤。
韩龙站在堤上远望四周,只望见片片芦苇荡,根本看不到普通民间的常见的农田风光,下意识自言自语道:“怎么都长着芦苇,这里都不种地吗?”
谢帮主本来若有所思的想着心事,听到韩龙这话,只觉得可笑,答话道:“你以为这些芦苇都是野生无用之物?大错特错,这些芦苇是特意种下,收割后能作为煮盐燃料。”
韩龙出身于山区,又在繁华都市里镖局长大,从未到过盐场,对产盐之事一无所知。他知道自己露怯了,嘿嘿一笑,又道:“想必产盐还是比种地赚得多,看扬州城里那些盐商个个花天酒地,富裕程度令人惊叹啊。”
谢帮主摇摇头叹道:“你又大错特错了,产盐艰辛困苦,还不如种地。赚到大钱的是官府和扬州盐商,产盐者都是穷困潦倒的。
每一斤食盐,交给官府,然后由盐商负责转运发售,在各大码头售价能到一钱银子以上。但是由产盐灶户上交给官府时,每斤不过三四分银子!此外中年风吹日晒、烟烧火燎的辛苦就不用提了。”
韩龙不能置信的反问道:“既然产盐生活如此艰难,那为什么不去种地?”
谢帮主回答说:“因为他们都是灶户!”她看出韩龙实在缺乏这方面常识,只得继续解释说:“大明良家户籍分着士、农、工、商、军、匠灶七类,灶户就只能在盐场煮盐,世世代代不能变更,就好像军户世世代代为军户一样,这是大明太祖定下的规矩!
而且灶户每年都需要上缴定额食盐给官府,官府给予价格补偿。但是官价自从大明开国以来百余年没变,当年是三四分,现在还是三四分!
淮南海边散落着三十多个盐场,数以十万计灶户民众挣扎在其中,每年产盐几亿斤,但终年劳碌所剩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