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应该是对的,我相信即便是对南陵文明浸淫多年的龙少、风师爷等人,对南陵的了解也仅限于理论上,如果来真格的,都没法和阿东相提并论的。
“为什么?”我好奇地问道。
阿东望了望我,又望了望我摔下来的那个洞口,对我道:“说起来很复杂的啦,我带你看一样东西你就明白啦,跟我来!”说完对我一招手,顺着那石俑阵又往前趟。
我好奇地跟在他身后,没走一阵,他便停了下来,弯腰在石壁上打开了一个暗格,从里面捧了一个东西出来,居然是一只古铜色的金子。
他刚把盒子取出来,我没等看清它的样子就已经猜到是什么,仔细一看果然如此,这正是阿东从千棺塔里拿出来的那只盒子。
阿东也不说话,伸手从脖子上取下来一个齿轮状的吊坠,扣在盒子上某个地方一拧,盒盖便被打开了,他伸手从里面取出一个物件,微微举高展示给我看。
这是一件颇为精致的金属器物,通体呈红褐色,光线不好的情况下看起来通体黝黑,显得有几分诡秘。它的上部分为苍龙追月雕,栩栩如生,苍龙的四周簇拥着很多像猴子一样的东西,紧密镶嵌连接着,在苍龙背上形成几个圆形的扣环,底下便是一座方形基座,基座四周为日月山河图,中间四个篆体大字:龙授天机!
我伸手接过,在手中翻来覆去看了两遍,以我的经验很快就认出了这东西,这应该是古代的某种官印。
官印这种东西还是比较常见的,古代在礼制方面很有讲究,充斥着大大小小的官印,多为玉质,金属的比较少见,现在我手中的这个虽说和其他官印有明显不同,但从外形上来看,它应该属于武将所用官印。
“这什么意思?”我举了举那东西对阿东问道。
阿东望了望我问道:“你有没有听说过‘天机营’?”
我摇了摇头,这个名字听起来比较陌生,感觉像是某种特定的军队编制,我疑惑地望了望阿东,问他到底怎么个意思。
阿东的解说让我大吃一惊,如果他所说的一切属实,那么天机营的来头着实不简单。
阿东对南陵有如此高的认知度并不是偶然的,他所掌握的信息,来源于一本曾经流失海外的叫做《天劫录》的清朝乾隆年间的线装古书。
乍听书名,很像是一本讲述各种灾难来临的预言书,其实并非如此。《天劫录》成书于乾隆四十八年,它的编纂者身份不明,已无从考证。
而《天劫录》中所记载的,正是有关天机营的种种异闻。作为一种特殊的机制,天机营的诞生是必然的,而且它并非只存在于某个特定的朝代,往上追溯到奴隶社会最初时期,天机营就已经有了雏形,而且一直延续到往后的历朝历代,虽然名称各不相同,但性质从未有多大改变。直到清代后期,内忧外患,国势日衰,天机营才渐渐没落,以至于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天机营是为某些特定的人(一般是最高统治者)服务的,有点类似古代求仙的方士,但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求仙问药,而是寻异,任何对统治者有特殊用途的奇人异物、仙域神迹等都是他们寻找的对象。
所以,天机营的存在也是必然的,而且越是太平盛世,它的发挥余地便越大。《天劫录》虽然算不上研究正史的文献,但上面记载的奇闻轶事,并不是全然虚构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根据阿东所说的《天劫录》上的记载,明神宗万历十二年,明军逐东吁王朝缅军出木邦、孟养。不久,天机营在深山中觅得一罕见的神迹,随即上报朝廷邀功。朝廷大喜,遂遣当地明军前往,但这支军队不知出了何种变故,数百人居然一夜之间尽数消失,任何痕迹都没有留下。当地的明军都惶恐不安,坚信这里是冥界的一个入口,一旦进入便再也回不来了。
但军令如山,朝廷继续调兵遣将,在朝廷的重压之下,大军在山中又苦苦搜寻数月,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之后,终于在一个被他们称做“幽冥鬼谷”的地方,找到了一口背面满布异兽纹的巨型青铜棺,随即快马递送京城。按着书中原文记载的意思,就是一帮人英勇奋战,终于迫使地狱罗刹鬼屈服,缴获了这口青铜棺,并与“龙魂”一起献与圣上。
听到这我打断了阿东的话,急问“龙魂”是什么玩意儿,因为阿东的叙述中提到皇帝得“龙魂”后龙颜大悦,很显然,这次天机营最大的收获正是这种东西。当然我还有很多其他不明白的,比如《天劫录》不是流失海外了吗,阿东怎么会有机会接触到?龙少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