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殿门,向殿内说道:“仙长,辰时到了,是否该去讲道?”
不多时黄俊明略显疲惫的从殿内走出,为了应付今天的讲道,他在藏经阁内整整窝了半宿。备好了今天讲道的内容,他有理由相信凭着多出这个时代上千年的知识,他会把这帮大唐的道士忽悠好。
地方还是昨天那个地方,蒲团还是昨天那个蒲团,听众还是昨天那些听众,清晨的八角高台带着丝丝凉意,使人头脑清醒。黄俊明坐在蒲团上打量着众人,清风明月依然一左一右站在黄俊明身后,只不过清风手中的拂尘换成了一摞道家典籍。
“既然都来了,那贫道就开始讲道。”黄俊明的目光从每个道士的脸庞扫过,朗声说道:“贫道讲道诸位若是觉得听的吃力,或是与汝无用,可随时自行离去。若无异议,贫道遍开始讲了。”
黄俊明从清风手中取过一本藏青色用金丝装订的典籍翻开后读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微妙,常有,欲以观其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来端坐着打算听道的众道士,听黄俊明念起《道德经》来,不由得有些骚动,当道士的哪个没背过《道德经》?哪个不熟悉《道德经》?但由于讲道刚刚开始,众道士便耐着性子听着。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该,周行而不殆,可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谓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黄俊明丝毫没有觉得他读的道德经在众道士心中如同小学课文那样简单,继续自顾自念着。
这时距离讲道开始已过了一刻钟,蒲团上坐着的一些道人。开始不耐烦起来。甚至有些人已经起身离去,在他们的观念里这种“讲道”不听也罢。但更多人还是强耐着性子坐在蒲团上,不过他们迷离四处飘忽的眼神深深地把他们自己出卖。
黄俊明见有人起身离去,嘴角不由得带起一阵微微的笑意,也并不答话,继续照着手中的书读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众道士中不断有人起身离座,头也不回的走出黄俊明的视线,不多时便走了三分之一。黄俊明眼见走的人越来越多,也不着急,继续不温不火的念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为人己愈多。天之道,为而不争。”
黄俊明读完《道德经》,望着依然还在蒲团上坐着的道士,不发一言。众道士内心想,总算完事了,这仙长该讲道了吧。于是,还坐着的众道士努力端坐好,用希冀的眼光盯着黄俊明,而黄俊明暗自数了数所坐的道士们,依然还有五十余人,随即对着清风道:“清风,再给贫道拿一卷《易经》。”
台下众道士听到《易经》二字,眼中一黑,更有甚者在心底暗骂。另一些人则还对黄俊明抱有一丝希望,期待黄俊明能为众道士解读出一个全新的《易经》。
没等众道士琢磨明白黄俊明的用意,黄俊明翻开《易经》朗声读到“乾,乾为天,乾上,乾下,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众道士并没听到他们心里所想的《易经》新解,所听到的还是一字未改的《易经》。更多人开始不耐烦起来。一个一个的在黄俊明的朗读声中起身离去。
黄俊明眼见走的人越来越多,读得更来劲了。也许是读古文度的熟悉了,黄俊明张口闭口之间竟然带了了一份灵动的韵律。“....贲:亨。小利有所往。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黄俊明一口气把《易经》读完。抬眼望去,蒲团上依然还坐着的,不足十人。
“唔,尔等与贫道有缘,可愿但当贫道弟子?”黄俊明看着这仅剩的几人淡淡的问道。
或许是盘坐的时间太久了,蒲团上的几个道士,一时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