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里已经可以轻松做到。
虽然,落地的姿势和起跳的姿势都是很不正规,但是那转体的动作,的确是一种很刺激的享受。
那么,一周半和两周,在冰刀之中,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一时间,我陷入了深深地思索之中。
为了练习两周跳,首先我不穿轮滑鞋,在地面徒步练习。只用了几天,徒步的两周我就可以已经可以轻松完成。
但是,一穿上轮滑鞋,我的双腿,仿佛是被施了魔咒一般,百分之百失败!
一周半和两周的练习,在那个自学自练的时候,成为了我练习轮滑动作的噩梦!
在摔了不知道几千次之后,遍体鳞伤的我,曾经有无数次的,想着要放弃练习这个动作。
但是,每次穿上轮滑鞋,我的心中那不服输的性格,开始迅速主导身体的运营。
无数次的失败摔倒再站起来的时刻,也许就是轮滑这项运动的魅力所在!
我开始静下心来寻找失败的原因,到底是轮滑鞋的重量因素?还是我跳跃转体时候的高度与转速?还是二者都有?
我开始一步步地印证这些疑惑。
轮滑鞋的重量,在我练习轮滑单手侧手翻的初期,曾经深深地影响过我动作的成功率。
那也是一种半空之中的身体悬空,在空中停留的那半秒钟,用专业的术语来说,叫做滞空感。
如果,在运动的时候,在脑海里无法形成有效的滞空感刺激,那么,身体在空中的动作,就会失去平衡。
对于很多专业的运动员来说,这是一种,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够逐渐形成的能力。
还好,单手侧手翻的动作我已经日臻熟练。
那么,轮滑鞋的重量对于我的动作影响,现在可以忽略不计。
下一步就是身体的转速了,在徒步练习的时候,我可以轻松地完成空转两周的动作。那么,侧面说明,我的转速完全没有问题。
最后一个,就是起跳的高度了。
后来我才知道,还有一项是标准的起跳姿势。但是在当年,我根本不了解。
起跳的高度,的确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可以提高起跳的高度,我曾经仔细地寻找龙沙公园旱冰场内的,每一寸合适起跳的地面。
我知道,在换鞋处到滑行场地的地面连接处,有一个两级的楼梯。
下楼梯的连接滑行场地的第一级,是一个微微向上的小坡度。
早先练习正滑倒滑的时候,我曾经在这里轻轻地跳跃过,那个时候是正滑变倒滑的时候,一个九十度半周的空中转体。
然后是一百八十度的一周转体。
这一回,既然选择了两周,那个小坡度,绝对可以让我起跳落地的高度超过平地。
我开始在这个小坡度练习空转两周。
最初的几次,根本就转不成!不是起跳早了,就是起跳晚了。
更糟的是,起跳正好了,空中转体只有半周!
我根本就没想到,在有一点斜坡得地方起跳,居然连平地都不如!
毕竟徒步我可是可以完整地做到两周七百二十度的。
想要空转成功,我认为是起跳高度影响了我的空转圈数。除了继续练习,我根本没有其他的选择。
终于,几个小时过去了,运动过度的后遗症出来了。
这是几年来我发现的奇怪现象,只要是练习道身体疲惫的时候,运动时做动作的失败率就开始减少,也许是我身体机能的自我保护?
所以,这一次,我又感觉到腿部灌铅般难受,我就知道,运动疲惫后遗症的时候又到了。
继续练!强忍着腿部的沉重感,继续助滑起跳……
一周半!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原本很费劲的一周半动作的成功率提高了很多。
早已经习惯于原地起跳的身体,在斜坡的加速下,无论是高度还是远度都是有了很大的提高。
结果,在落地时候,身体时常会因为冲力过大而横甩出去!
一周半就是两周跳的坎。只要这个坎被度过了,我相信很快就可以进去两周练习!
在我的脑海里,一直记得徒步两周空转的感觉。
那时候没有可以借鉴的视频资料,为了练习两周跳,我在龙沙公园旱冰场,创造了我自己第一个个人记录,一天之内摔倒的最高纪录。
那是一个闷热的午后,我照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