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大明皇弟 > 第一百三十章云台议政定方针

第一百三十章云台议政定方针

,包括海外领地在内,名义上控制的面积超过了二千六万平方公里,这还没有算上那些加入明联邦的国家。

如此辽阔的疆域,可以称得上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但同时可想而知,整个总理府所涉及到的政务多么的繁杂。正德后期对政务的松懈,齐王的注意力放在了欧洲,再加上严嵩当首辅时结党营私,导致大臣怙权吏治。 ,胡宗宪每日里往内阁值房里一坐,不管是看奏折邸报,还是与晋见的官员谈话,竟没有几件事顺心。

不过胡宗宪还是经得起考验的。他还是雷厉风行,在他的领导下,总理府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办成了两件大事:一是提前一年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国民总产值翻了一番。同时对国营企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调整,把国有企业集中到上游产业,让其他产业依靠民营资本继续发展。比如说国营企业已经完全从纺织、印染等轻工业产业逐渐退出,专注于重工业以及基础工业。

二是部院大臣不称职者都已尽数撤换。将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有专业知识的精英调到了领导岗位。扭转了整个官场的风气。说实话,过去齐王朱厚炜有些想当然了,他总以为高薪可以养廉,想学后世的新加坡,刚开始有些效果。但后来效果却越来越差。人的贪婪是无止境的,不管这些官员有多高的收入,该贪污的人还是继续贪污。这也是人性的丑陋。

不过胡宗宪非常认同齐王的另一个观点。那就是,他也认为最好的管理办法是以制度管人,而不是人管人。胡宗宪队为大明帝国文官政府的组织策略被定性为“小政府”与“精英政治”的政策,即用少量的政府文职官员在首相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庞大的、专业的公务员队伍对大明社会进行行政活动与政治管理。胡宗宪明确拒绝臃肿亢杂的文官团队与无实际职能的机构设置,加强政府各部门的实操性和稳定性。

因此,他以“少而精”为核心策略对朝廷的九大衙门,九小衙门进行组织和改组,以个人能力和活跃度作为唯一选拔标准,不一味追求政府表面人数和部门充实度,减轻对国内其他阶层的挤压,尤其是公务员队伍。九大衙门指的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加上都察院、通政司和大理寺;九小衙门依次是詹事府、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翰林院、国子监、尚宝司和苑马寺。九大衙门的掌印者,习惯上称为大九卿。九小衙门的主管,俗称小九卿。

这十八衙门组成了大明完整的中央政府管理机构。在胡宗宪大刀阔斧的改革下,内阁总理府也逐渐培养专职文官团队,逐步实行政府纯化和专业政策,将那些跟不上形势的官员踢出行政队伍。这也是当前国内实际情况导致的结果,工业革命后,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新的行业层出不穷出现。没有专业知识的官员是根本管理不好自己所属的部门的。

就比如说工部(或者应该称作工业部)专业性特别强。随着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丰富。最大的改变就是现在诞生了电影业和广播业,这也更需要有专业知识的官员管理。同样,随着科技和工业化的发展,国子监和各大学里面也诞生的更多的学科,专业越分越细。

如今的官员和公务员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靠着四书五经就可以管理一个如此庞大的国家,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这完全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如果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跟不上形势,那样会出大问题的。皇帝朱载康做太子时正是看到了这一点,登基之前就已经下定了改革的决心。有人说他拿掉严党,是一场皇帝一朝臣,这其实对朱载康是种误解。即使是严嵩没有结党营私,洪宪皇帝也会把他换下去的,因为这些老派的官员,已经跟不上发展形势了。

从弘治十八年开始,齐王朱厚炜就一直在进行不断的改革,打造一个新的政治体制。实事求是的讲,目前的大明帝国在政治结构上是一个立宪君主制外衣下的政体国家,或者叫半国家。在这个国家中,传统贵族阶级仍然居于领导地位,读书人依然可以通过科举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只不过,考试的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儒学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科学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同样,新兴的资产阶级也有一个上升的通道,那就是通过帝国议会以各种形式参与意义上加入了统治阶级行列。当然,他们只是名义上的加入了这个行列,齐王在起草宪法时,对这些人的权力做出了防范,早早的就拿出如《反垄断法》等法律条文,对资本家进行管理,他绝对不会让资本控制这个国家的,除非是皇家或国家之本,至于以后会怎样?他管不了那么远。

总之,后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