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灰意冷的唐伯虎没有留在苏州,而是满怀辛酸地到处游荡,一时万念俱灰。缺钱时,就卖张画,以此为生。
来到西湖边,唐伯虎看见西湖旁有一家酒店,酒旗飘展,酒香四溢,不觉酒兴大发,欣然进去。把盏酣饮罢,想结账离开,不料往囊中一探,竟空空如也。
唐伯虎立时心急起来,环顾了一下店内,没有一个熟识的人,没办法,只得叫来酒保说道:“我因为走得匆忙,一时大意,竟把银两落在客栈中,这位仁兄能否行个方便,赊回酒钱,在下不胜感激,改天定当奉还。”
那酒保哪里肯就范,对唐伯虎道:“客官,不好意思。我们是小本经营,概不赊账。”
唐伯虎立觉难堪,看到手中的扇子,一计顿上心头,便对酒保说:“这把扇子做工精良,我就是那个很会画画的唐伯虎,这把扇子上还有我精心画的山水图,能否以扇抵酒呢?要不,我把扇子先放这,回头我再拿银两来换取,可否?”
酒保看看这扇子,再打量了一下唐伯虎,见他一副潦倒的样子,还是不答应。无奈之下,唐伯虎便拿着扇子,走到酒店中间,对着店中的酒客吆喝着,要把手中的这把扇子卖掉。
店中一位锦衣老者问道:“喂,你这不过是一把普通的扇子,能值几个钱呢?”
“这位大爷,您看了便知。”唐伯虎把扇子递给这位老者。
老者一瞥,便说道:“扇上之画,分明是信手涂鸦,出自无名小子之手罢了!分文不值。”
说罢,便把扇扔到了酒店门口。不买也就罢了,小瞧也就罢了,扔到门口岂不是伤人自尊?唐伯虎一怒之下,正欲上前理论。
这时从外面走到酒店门口一群人,为首的是一位锦袍的公子。这不是别人,正是正德皇帝和王阳明一行人,因为中午饿了,便想过来找家酒楼吃饭。
正德皇帝没有在意,直接走进了酒楼。王阳明却停下脚步,将扇拾起,抚扇而观,见扇上有“唐伯虎”落款,便打量酒店中的人。王阳明见卖扇人器宇轩昂,风流倜傥,便知是苏州唐伯虎。
王阳明疑惑的下莫非是唐解元?”
唐伯虎笑而未语。
话说这王守仁和唐伯虎还真有过一面之缘。弘治十二年,两个人都参加了北京会试。唐伯虎与前科举人、江阴巨富徐经以及好友都穆等人一同赴京参加会试。
徐经包下了一条船。三人在船中谈笑风生,好是快活。尤其唐伯虎,踌躇满志,意在必得。到了北京城,三人住在招福客栈。唐伯虎少年轻狂,放荡不羁,常常与徐经驾车外出,招摇过市。
许多人慕名宴请,唐伯虎酒后醉语,更是目空一切,大庭广众面前举杯自夸自是“当魁名士”,言下之意,本次会元、状元是非他莫属了。唐伯虎又说什么苏州城普通举子朱希周能为状元,苏州城的名士、南直隶的解元为何不能?
唐伯虎还说什么风水轮流转,当年浙江商辂取得“三元及第”,现今应该是南直隶人夺得这项殊荣了,言下之意,唐伯虎将成为第二个商辂。一时间,众人为唐伯虎侧目。
弘治十二年二月,是会试的日子。王守仁在京城参加会试。同时进入考场的还有徐经、唐伯虎、都穆,等等。王守仁就是那时候远远的看见过唐伯虎。
结果是,王守仁、都穆,都中了进士。只可惜受科考舞弊案影响,王守仁又是礼部尚书王华的儿子。李东阳等考官不敢将王守仁考卷评为第一。
言归正传,其他酒客一听眼前的卖画人是个解元,不由都争着看扇中之画,啧啧称赞。众人皆出高价欲购唐伯虎之扇,其中一位出到二十银元。唐伯虎没卖,将扇子给了王阳明。
王阳明摸了摸身上,只有二块银元,他现在陪着皇帝,不敢暴露身份,便说道:“不好意思,我的身上只有这些银元了,恐怕玷污了唐解元画作。”
唐伯虎呵呵一笑,说道:“呵呵,足下慧眼识珠,我是佩服至极,你也算是这把扇子的有缘人,此扇非君莫属,我只收你两块银元,够几天吃喝就行了。”
王阳明收受扇子,拱手道谢。心里惦记着已经上楼的正德皇帝,变拱拱手告辞而去。
那锦衣老者见状,如梦初醒,拱手说道:“唐解元大名远播,老朽有眼不识泰山。解元画作,天下无双,人间神品。老朽方才多有冒犯,还望海涵。”
连忙将唐伯虎拉至自己席上唤酒呼菜。盛情难却,又是几大杯酒下肚,唐伯虎有些醉意朦胧,便欲出酒店。
老者喊道:“解元留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