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讲一讲,但是对学习有成绩的,就要奖赏,有赏有罚,赏罚严明。国子监将设立奖学金,奖励那些勤奋好学者,重新树立国子监的新学风。”
朱厚炜大手一挥,语气坚定地说:“做学问不要拘泥于形式,理论要联系实际,我们要向历史学习,向科学学习,向实践学习,向芸芸众生学习,本王最讨厌那些读死书的人,反对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要学以致用。孔子曾讲的“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和“择其善者而从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本王在这里也要善意的提醒在座的各位。我们每个人应该多学一点历史知识。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是要不得的。我们学习孔子的思想,要与历史相结合。只有结合历史,我们才能领会孔子思想的真谛。我们不要割断历史,要学会懂得华夏,不但要懂得华夏的今天,还要真正懂得华夏的昨天和前天。“
”不要死读书,要将学与问结合起来。《论语·八佾篇》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以此可见,孔夫子读书是讲究不耻下问的。大明的太学生应该迈开你的两脚,到大明的各个地方去走走,学习孔夫子的‘每事问’,只有这样,任凭什么庸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
“我们高高在上的官员也一样,也要将学与问结合起来。不懂得和不了解的东西要问基层官员,不要轻易表示赞成或反对。我们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不耻下问’,要善于倾听下面官员的意见。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先向下面亲民官请教,然后再下命令。”
说到这里,他踱回讲台端起茶杯再次喝了一口水,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同时也让下面的人领会一下他刚才所讲的东西。片刻后,朱厚炜继续往下说:“接下来,我再讲讲孔夫子思想中的‘躬行`,北宋陆游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深刻的反应了这个问题,有句话讲的好,尽信书不如无书,这说明什么?说明了身体力行的重要性。”
”一部《论语》,“行”字讲了七十二次。虽然《论语》中的“行”有多种用法,多种含义,但多数用法是相对于“学”的“行”和“言”的“行”,指行动、实干。对学与行的关系,孔子重视学习,但反对为学习而学习,主张学而致用,学了就做。对言与行的关系,孔老夫子鄙视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主张言行一致、少说多做。而我们现在有些人,却恰恰相反,他们说得多,做得少。是真正的嘴上的巨人,这里我要送给这些人一个外号,那就是嘴炮。“
“哈哈哈哈……”
此言一出,引起台下哄堂大笑。带笑声过后,朱厚炜继续往下阐述自己的观点:”孔子认为:考察一个人,不能“听其言而信其行”,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他赞成“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宪问篇》记载:“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我们从以上可以看出,孔子看问题、做事情,重视是怎样就怎样,反对主观臆断、固执己见。《论语·子罕篇》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说到这里,朱厚炜放缓了语气,声音却变得更加肯定,他往下说道:“本王认为读书是一种学习,使用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论语·为政篇》记载:“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做人要老实,不要不懂装懂。什么是不装?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夫子的学生子路,那个人很爽直,孔夫子曾对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得就是不懂得,懂得一寸就讲懂得一寸,不讲多了。客观地看问题,即是孔老先生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事情只求其‘是’,闲气都是浮云。”
说到这里,朱厚炜放缓了语气,说:“关于“中庸”,《论语·雍也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所认为的大家长久缺乏的最高道德的“中庸”主要包含:一是中,即用中。《论语·先进篇》记载:“子曰:‘过犹不及’”。二是和,即中和。《论语·学而篇》讲:“礼之用,和为贵。”三是时,即时中。《论语·学而篇》记载:“使民以时”。‘过犹不及’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
”本王是这样理解的,过与不及乃指一定事物在时间与空间中运动,当其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应从量的关系上找出与确定其一定的质,这就是‘中’或‘中庸’,或‘时中’。说这个事物已经不是这种状态而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