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无人懂得救治。想尽了各种办法,也收效甚微。朱祐樘生命垂危,随时可能驾崩。
皇帝病危,首辅李东阳请示过张皇后,立刻传令京师戒严,所有的军队必须归营,不得外出。东厂、锦衣卫加强巡查,以防宵小作乱。太子迟迟未归,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子回归之前,由张皇后暂时代替皇帝行使职权。
弘治二十二年五月初四,接到急报的太子朱厚照、卫王朱厚炜一路上马不停蹄,匆匆赶回京城,弘治皇帝病情越发严重,身体每况愈下,已是残灯将灭。朱祐樘熬到五月六日中午时分,便在群臣和太子朱厚照、卫王朱厚炜等亲人的痛哭声中去世了。
十天之后,即五月十八日,十九岁的皇太子即位,以第二年为正德元年(1510),新继位的皇帝即太子朱厚照,这比他原时空整整推迟了五年时间继位。
朱厚炜这只蝴蝶的翅膀扇动,并没有太过改变朱祐樘短寿的命运,这一年朱祐樘仅仅四十一岁,比原时空多活了五年。正是这五年弘治皇帝推动的改革,为即将开始的正德时代,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多少可以弥补一点朱厚炜的遗憾。
大明正式进入了正德时代,朱厚照当了皇帝以后,也没有亏待他唯一的弟弟。朱厚炜也成了大明王朝唯一的嫡亲亲王,获封一品镇国亲王封号——齐王。
齐王朱厚炜的封地也增加了不少,除了原有的登莱、金州卫、淡马锡,应朱厚炜的请求,朱厚照还增加了整个奴尔干都司以及台湾岛、舟山岛、崇明岛、香港岛作为齐王的新封地。
因为这些封地不是岛屿就是苦寒之地。朱厚照还觉得心里有些过意不去,觉得对齐王有所亏欠。朝廷大臣也觉得这位齐王深明大义,懂得进退。所以这次封赏很快就得到了批准。
说实话,朱厚炜对自己这位皇帝哥哥还是蛮有信心的,这份信心除了他带给朱厚照的变化,还有后世华夏一位伟人的评价。 在后世清朝时期,朱厚照经常被当做皇子的反面教材,如果皇子不好好读书或者贪玩的话,马上就会受到批评“你这样做,难道是想学前明的朱厚照吗?”一旦皇子听到这样的话,立即就会用功读书,不再贪玩。
然而,同样是这个明武宗朱厚照,一代伟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他在读完《明史》后曾这样说到“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一些外,其他的皇帝都做得不好,尽做坏事。”
既然直接点名说明武宗朱厚照比其他皇帝稍好一些,那也就是肯定了朱厚照当皇帝还是合格的。伟人的话,更加增强了朱厚炜的信心。
安葬完弘治皇帝后,卫王朱厚炜立刻陛辞回到了登莱,他打算埋头发展自己的封地。从此不再过问朝政。他相信自己这位大哥一定有手腕治理好朝政,这毕竟是属于朱厚照的时代。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也是为了避嫌,皇权之下,没有亲情。这一点他很明白。能够低调就尽量低调,猥琐发展才是王道。
……
时光匆匆,转眼就到了正德元年四月,朱厚照经过一系列人事的调整和布置,渐渐稳定的朝局,正德元年的京察也即将来临,这既是难关也是机遇,很多官员各显神通,施展手段。只不过是为了屁股下面的那把官椅子。
南京城内,酉时刚过,挂在夫子庙檐角上的夕阳,已经一缕一缕地收尽了。秦淮河一曲碧波,也渐次朦胧起来。周廷皓坐着一乘四人暖轿,兴冲冲地来到倚翠楼。
自从燕王朱棣篡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把个皇城迁到北京,这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钦定的首都南京,便成了留都。但因为明太祖的皇陵在南京,龙脉之所出的安徽凤阳也离南京不远,朱家后代的皇帝,出于对祖宗的尊敬,至少在名分上,还是保留了南京的特殊政治地位。
除了内阁之外,一应的政府机构,如宗人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詹事府、翰林院、国子监、太常寺、鸿胪寺、六科、行人司、钦天监、太医院、五城兵马司等等,凡北京有的,南京也都保留了一套。
北京所在府为顺天府,南京所在府为应天府。不过,北京政府管的是实事儿,而南京的政府,除了像兵部守备,总督粮储的户部右侍郎,管理后湖黄册的户科给事中这样为数不多的要职之外,大部分官位,都形同虚设。
由于实际的政治权力掌握在北京政府手中,南京的政府官员,大都是仕途失意之人,或者是为了照顾级别,安排来南京当一个“养鸟尚书”或者“莳花御史”。尽管两府级别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