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大明皇弟 > 第四十六章人自纵横水自深

第四十六章人自纵横水自深

他仿佛是入定的高僧静坐修道,渐渐地胸中洒洒。

他的思绪还在扩展朱厚照今天之所以翻脸,是不满的情绪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却浑然不知,从来就没有察觉过。这说明朱厚照很善于伪装自己。一个皇位继承人,怎么可能没有一点手腕?自己被玩弄于鼓掌还不自知,自己实在太飘了!

鲁索曾说过“青年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时期”,这的确很有道理。朱厚照正处于这种状态。青少年心理的明显特点是容易情绪化、情感强烈、两极分化。要么特别乖特别聪明,要么特别叛逆,特别不服天朝管,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迷迷糊糊中,朱厚炜想起了后世有这么个小故事有个孩子,大家都说他傻。同时给他一块钱和五毛钱,他永远拿五毛钱。有人不信,做了个实验,那孩子果然选择了五毛钱,众人哈哈大笑,孩子果然傻啊!此后经常有人拿钱戏耍那个很二的孩子。

有人就不理解了,通过观察发现这孩子智商并不低,完全能够分清楚一块和五毛,知道仨多俩少。于是就问他为何不拿一块钱呢?孩子说“假如我拿了一块钱,你认为那些大人以后还会玩这种给我五毛钱的游戏吗?”

闭上眼睛的朱厚炜露出一丝笑意朱厚照现在就是那个看似很傻的孩子,人们习惯管这样的孩子叫“二哥”。其实真正的傻子恰恰是自己,以为能操控一切。却被这小屁孩玩于鼓掌,真是糗大了。

另外,自己还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他被史书上的记录给坑了!有句话说的对尽信书不如无书!孔子他老人家编著《春秋》一书,记载鲁国历史,本是历史著作,但文辞或褒贬嘲讽或曲意回护,这就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春秋笔法”。臧否事物,褒贬不一,个人主观性倾向愈发严重,以至于影响到了文史作品。

中国的文学形象通常脸谱化,学术称之为“扁平性格,且过分夸张”。好人是好人,坏人是坏人,一眼便能区分开来,缺乏人性的复杂多面性。这种写作方式会把一种文学形象刻画到极致,形象经典,使读者印象深刻。

譬如《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好勇斗狠,机智果敢,打不过就托关系找人。细读《西游记》你会发现,其实它是一部官场,讲述了作者的仕途经历。再如《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像这种白面奸雄专门欺负刘备那个老实人,不能干任何有益人民的好事。

小时候,自己不是看过《地道战》《地雷战》等经典抗战影片,那里面的人物形象一目了然,地下党通常长得浓眉大眼,汉奸特务全都贼眉鼠眼。久而久之,这种笔法形成了文史作品的单一片面表达方式,缺乏人性具体展现。英明的,使劲伟大;忠臣的,变态忠贞;奸臣的,往死里祸害群众,即便有“好人好事”,也会被弱化,甚至删除。

朱厚照是典型的例子,他喜欢玩,只要有好玩的,你让他干啥都行,这并不代表他接受你的观点。朱厚照生于帝王家,受的是中国最高水平教育,经常在宫里晃悠,耳濡目染,无论如何他也不可能是弱智白痴,除非像宋代皇帝有遗传精神病。

撇开历史,在原来时空,朱厚照一些不同寻常的做法其实并非一无是处,里面蕴含着智慧,完全可以通过逻辑分析得出。

比如明代军制是文臣领兵、宦官监军、武将作战,这种分配代表了三方利益集团,文官集团、皇权、武官集团。

要知道大明虽然姓朱,但管理江山的一直是文官集团。明代虽不像宋王朝重文抑武那么严重,可是重文轻武的观念一直存在。

王阳明曾在《陈言边务疏》中明确指出“中国工于自守,胡虏长于野战”,造成此种现象的不是武人没血性,而是制度问题。老王留个心眼,没有言明罢了。

朱厚照崇尚武力,骨子里流着老朱家的血性,这种尚武精神使他重用江彬、许泰、钱宁等武将,把这些人提拔于简末。原时空,在朱厚照统治时期武将地位与日俱增,超出了文官地位,狠狠地欺负那些书呆子们。

但是朱厚照有一点没想到,任凭武将多么嚣张,历史终究由文官手中的笔来书写,不是用武官大刀砍出来的。撰写历史的是文官,他们自然要褒扬文官的价值,贬低武官的作用。朱厚照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加上确有荒诞事迹,自然免不了口诛笔伐。搞死搞臭搞到底,历来是文官们的杀手锏。

原时空,弘治皇帝死后,朱厚照继位,立马建立了自己的核心团队,刘瑾、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等预机务,参与政务裁夺,江湖人称“八虎”。

刘瑾等为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