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大明皇弟 > 第三十八章闻京察舆情汹汹

第三十八章闻京察舆情汹汹

三场仗,探索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在沿途获得了三个永久补给点和领地,联系到一大批固定的客户,完善了通往锡兰的海图,打开了军火贸易市场,为创造中华文明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趟远航可算是收获颇丰。

朱厚炜穿越九年多以来,头一次为自己感到特别的自豪,觉得自己真的已经在这个时代干出一番事业来。有了这条航线、有了这些经过磨砺的水手,不管欧州人多嚣张,有了强大的大明海军,华夏文明都将处于不败之地了。 下面要做的是琢磨如何去帮着慢慢改造这个时代的大明读书人,把科学思想融入儒家文化,逐步把登莱模式向全国逐步推广,打造一个真正的盛世大明。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他心里没谱,这是一条前人从来没走过的路,只能够摸着石头过河。他只是一个穿越者,而不是个神。

站在甲板上,远远眺望灯火通明的卫王城、那浓烟滚滚工业区、火星四溅的工厂、笼罩在夜色下的新型农场,还有那些正在从大船上往下卸货的货物、站在码头上等着自己当水手的亲人回家的本地居民,那泪水和欢笑,让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温馨,是那么的宁静和祥和。

朱厚炜暗暗给自己鼓劲,只要自己能建设多几个登莱特区,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这个时代。事实胜于雄辩!不管现在内心是读书人如何的顽固,但向往美好生活都是人的本能。

所有的变化终将会影响到他们生活方方面面。这些人不过是历史这辆车上的一员罢了,自己如果连儒学的根基都改变了,生活方式都改变了,何况是善于学习的儒家,他们自己就会发生改变。

……

弘治二十一年八月初五,节令已到仲夏,广袤的华北平原已是暑气蒸人。梁储喝罢早粥,已经浑身是汗。他更了衣,刚准备吩咐备轿前往吏部当值,管家忽然来报”老爷。礼科给事中李良求见。”

梁储皱皱眉头,心里暗忖“大清早不去六科廊点卯,跑来见我做甚?”

于是答道“梁安,都啥时候了,哪还有工夫见客。”

管家梁安因得了李良的赏银,故替他说话“老爷啊,这李大人已经来过三次了,都因老爷在会客而没有见成,再说他是您的乡邻,传回家乡恐怕不太好听。再说这李大人说,他只跟老爷说几句话,不会耽误多少工夫的。”

“行了,哪那么多废话。那就让他进来吧。”梁储摇摇头,不情愿地坐了下来。

这位新近上任的吏部尚书是正统年丙辰科的进士,今年六十七岁。梁储,字叔厚,号厚斋、郁洲居士,广东广州府顺德县石村人。在朝廷现任的大九卿中,就数他的资格最老年纪最大。

他成化年间就当上了兵部侍郎,后又改任吏部左侍郎,弘治元年后升任吏部尚书,弘治七年因受万安案的牵连而致仕。

弘治八年,刘健接任首辅时又被召回,这期间因吏部尚书已经被刘健兼任,梁储改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俗称天官,大九卿中排在第一。由吏改兵,对梁储来讲就有点贬的意思。

好在刘健有心计,向皇上建议让梁储挂吏部尚书衔而职掌兵部,这样既照顾了梁储的面子,自己又不失吏部的权力。虽然刘健觉得这主意两全其美,但梁储心里头总还是有点疙疙瘩瘩。

这次李东阳调整六部人选,又让梁储回去执掌吏部。尽管梁储对李东阳让他官复原职心存感激,他还是打算上书皇上请求致仕。他这也谈不上是意气用事。一来这样可以表现他避官去利的士林气节;二来他也的确感到自己和李东阳的理念不同。在李东阳手下当这个“天官”有些力不从心。

但他的折子被皇上朱祐樘打了回来,请求不允,李东阳也多次和他沟通,他也只好硬着头皮上任。打从到了吏部,梁储恨不能把一天掰做三天来使。倒不是他愿意这样做,而是情势所然迫不得已。

自打他当了吏部尚书,每天无论是在衙门里还是在家中,前来拜望的人络绎不绝。有的人来攀乡谊,有的人来认座主,更有甚者来讨要他的墨宝,请教治学之道,都让他烦不胜烦。

他心里很清楚,这些都是幌子,来访的官员其真实目的都是来打听虚实寻求保护的。特别是皇上例朝宣布即刻实行京察之后,梁储家的门槛差不多要挤破了。

这样过了两天,梁储实在难以招架,干脆就下了谢客令。每日散班回家便把大门紧闭,任什么人也不见。话是这样说,仍有人挖空心思削尖脑袋要见他。譬如这个李良,一大早跑来守门墩,硬是让他逮着了机会。

管家把穿戴齐整的李良领进客堂。他是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