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想好了,之前是儿臣思虑不周,没能体会父皇的苦心。”
“如今我大军已经枕戈待旦,中路大军从易州出击,是此次的重中之重。儿臣现在虽然不能上阵杀敌,不过镇州是此次北伐的基地,儿臣请命回到镇州坐阵,保障后勤供应,请父皇恩准!”
赵匡胤一听之下,心中大喜。
义武、成德这几年在赵德芳的治下,已经如同铁桶一块。
赵匡胤也怕北伐时河北官员暗中掣肘,出工不出力。
如今赵德芳主动要求回到镇中居中调度。
看来他还是识大体的,知道现在不是计较个人得失的时候。
有此心胸,才能成为人君。
“四郎,你和为父想到一块去了!我这就下旨,由你总领中路大军钱粮转运使。这中路十万大军的后勤补给就交给你了。”
赵德芳神色肃然,“请父皇放心,儿臣一定让我大宋将士无后顾之忧。”
“好!四郎,为父知道这一段时间委屈你了,等此战过后,为父一定会补偿你的。”
赵德芳听出了赵匡胤话中的真切之意,突然感觉鼻子一酸。
自己这都是为了谁呀?
还不是为了赵家江山,汉人基业吗?
可现在弄了个里外不是人。
看着赵德芳的眼泪都在眼圈里打转的样子,赵匡胤亲自为他抹去泪水。
赵德芳看着须发皆白,背已经明显弯曲的赵匡胤。
突然间也好像能明白他的感受了。
他老了,只想在闭眼之前完成最后一件心事。
那是中原王朝几十年来共同的心愿。
赵德芳情之所至,握住父亲的手,“父亲,儿子一定会完成你的心愿!”
这是一个承诺,更是一个保证。
望着赵德芳坚定的目光,赵匡胤也欣慰地笑了。
二人又敲定了一些具体事宜。
眼看天已过午,赵德芳便留在了宫中用饭。
看着赵匡胤又端起了酒杯,赵德芳心里叹了口气,没有再劝。
父子二人相谈甚欢。
赵德芳敬了赵匡胤一杯酒,“父皇,儿臣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咱们父子二人还有什么不能说得,速速说来!”
“此次事件让儿臣得到了一个教训,也敲响了警钟,在有心人的鼓动之下,舆论太可怕了。”
赵匡胤点头。
“所以儿臣觉得要对舆论加以引导,为我皇室所用。”
“那怎么引导呢?”赵匡胤问道。
赵德芳说出了自己的设想。
“儿臣觉得现在地方和民间对朝廷的政令不能及时了解,会产生很多的误解。如果能在全国范围内办起一份由朝廷主导的旬报,将一旬发生的一些可以公布的大事告知全国,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人搅乱视听,还可以将朝廷的政策直接传达到每一个大宋子民的耳中。”
赵匡胤被赵德芳这种新奇的设想勾起了兴趣。
他又详细询问了赵德芳的设想,觉得非常可行。
只是他还是有些担忧。
一旦这种旬报被人效仿,在全国泛滥起来,就不好控制了。
赵德芳笑笑说:“父皇担忧的是,所以一定要严格管控,成立一个宣发司,不能让民间私自出版这种报纸。现在只能有一个声音,那就是父皇的声音,朝廷的声音。”
赵匡胤点点头,凝望了赵德芳一眼。
“这事就交给你去办!”
赵德芳应承下来之后,立刻回到了府中。
挑选了十余名办事老成、胸中有锦绣的幕僚,组成了班底。
可最终的宣传司使却不好办了。
这个人必须是自己的人。
不然辛辛苦苦为别人做了嫁衣。
可是这个人一定要赵匡胤满意才行。
找来找去,赵德芳看上了一个人。
既然宣传司吏属于大理寺,那这个人不就是最佳人选吗?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