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泰山宗教
泰山现存的佛教寺院主要有灵岩寺普照寺竹林寺玉泉寺。
由于道教在泰山的势力过于强大,佛教寺院在泰山显要位置无法占有地盘,都建在泰山北面或偏僻地带,泰山上海拔最高的佛家建筑三大士殿也只建在中天门之下。虽然佛教采取了迂回包抄,你明我暗,阴阳互补的策略,但在道教名山泰山,佛教的地位始终处于外来附属的地位。
随社会的发展,佛道为保卫自己的经济利益和影响力,开始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泰山的红门宫斗母宫都是佛道并存融合的典型实例。
由于地理和政治的缘故,泰山成为儒教舞台,孔子苛政猛于虎孔子颜回望吴胜迹的传说,孔子登临处孔子小天下处瞻鲁台的石坊刻石无不说明泰山与儒教的联系。
虽然泰山是神的天下,却不是所有的神仙都能在此建庙,泰山顶更是如此,连威震四方的东岳大帝主庙也是建在山下,但在泰山极顶却建有规模不小的孔子庙,显然,孔子的地位在当时十分崇高,而且已经时神话中的神仙了,因为只有神仙才有这样的资格。
儒家在泰山最早的有影响的事迹,是发生在泰山的齐鲁夹谷之会,是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的辉煌一页。汉武帝时,儒家成为政治学说的主角。历代帝王对泰山的注重,加快了儒家在泰山的发展,后来儒家的继承者在泰山留下里大量的历史资料,形成了群贤毕至的局面。
同时泰山对游历的孔子的产生了极大影响,从他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博大的泰山对孔子思想提高的激发。
泰山民间宗教带有明显的原始宗教特点。影响最大的当属泰山石敢当和泰山老奶奶。泰山石敢当信仰体现了泰山的威严和力量,泰山老奶奶崇拜又使泰山极具亲和力。
泰山石敢当是远古人们对灵石崇拜的遗俗。山石被神话为人格,是我国流传较久远影响地域广大的典型民俗现象,属于中国的镇物(避邪物)文化。其民俗事像的特点是:以有形的器物表达无形的观念,帮助人们承受各种实际的灾祸危险以及虚妄的神怪鬼崇带来的心理压力,克服各种莫名的困惑与恐惧。镇物民俗文化具有神秘的俗信气息和浓厚的迷信色彩。
除了西藏和新疆,泰山石敢当习俗遍布全国各地,并且流传到东南亚各国以及朝鲜日本韩国欧洲和美国的唐人街。
史书中最早记载石敢当的是西汉《急救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宋代在福建莆田曾发掘出一块唐代大历五年的石刻,上有“石敢当,镇百鬼,压灾秧,官吏福,百姓康,同教盛,礼乐张。”王渔洋在《茶香室从钞》记载:“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
石敢当本是一种信仰,明清以来,石敢当与泰山联系在了一起,借助泰山的神威,石敢当加重了分量,并被人格化。在民间传说中,石敢当被说成是一位善良勇敢力大无比的勇士,到处驱妖拿邪治病救人。因此,家家户户或砌于屋墙或立于街口或置于房顶,鬼祟见之不敢接近,石敢当成为老百姓的保护神。
石敢当最初起源于山岳崇拜和灵石崇拜。古人有祭石风俗,把石头当山神膜拜。而各地的山神都是镇神,镇守一方。泰山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配天作镇”的,东岳庙里的东岳大帝手里所执的就是作镇之圭。而且泰山之镇与其它山岳不同,它威力无比,镇的是乾坤,因此有“泰山安则天下安”之说。由于泰山有镇乾坤之威力,因此取泰山上的一块小石头来镇宅安宅,当然会鬼邪俱逃。石敢当与泰山联系在一起,盖因如此。
由泰山石敢当不难想到“重于泰山”“稳如泰山”“安如泰山”和“泰山压顶”这些成语的内涵,并由此增加几分对泰山的敬意。泰山以其无与伦比的的悠久历史和雄伟高大形象,成为全中国的镇山。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一种神奇的信仰使泰山的每一块石头都禀赋着正义的力量,成为中国家庭的保护神。可以说,泰山的名字就是一种象征:它是和平安宁的承诺,是富足繁荣的的象征。
而如今也有一些人借着泰山石敢当的名义招摇撞骗,而且还形成了门派,其实石敢当根本没有门派,只是一种山鬼,也可以说是山神。
碧霞元君原本是山顶玉女池中的一尊玉女石像,宋真宗封禅泰山后,被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书《续道藏》“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永镇泰山,助国裕民,济厄救险,赏功罚罪”。到了明代,这段文字被铸造在了碧霞祠的御制铜钟上,从此,碧霞元君便凌驾于泰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