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一害。
因为所有的劳苦大众都在赚钱,而赚钱的目的一部分用于改善生活,另一部分也应该用于进行保值增值的投资,否则依据现在的通货膨胀率,赚来的钱如果不立刻花掉,那就逃不过贬值的厄运。
学习财务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管理手中财产”的观念,对于投资股票或者购买基金的投资者而言,财务知识可以帮助他们看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判断这些公司的经营状况,即便某公司财务造假,报表被粉饰过,财务功底扎实者也能看出破绽。
而对于企业领导者、公司职员,亦或是创业人士都十分重要。
财务知识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一名企业领导者不必成为会计,但必须了解会计,不必亲自从事财务工作,但必须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决策人物。
我国的《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第二十八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
由此可见,一旦企业的财务工作出现了问题,法律首先追究的是企业法定代表人或经理人的责任。
企业领导者必须掌握财务会计基础知识,这样他们才懂得如何管理企业的财务运作,如何保证会计相关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才能对企业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否则,财务报告所能反应的企业存在的严重问题将很难被发现,长此以往,这些问题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将是难以弥补的。
不仅如此,债权人、投资人、企业律师、政府管理者、中间商、靠企业发薪水的雇员、甚至财经记者等等都应了解基本的财务知识,否则他们不懂选择合作方,不懂为客户打官司,不懂写新闻,容易被客户或者供应商欺骗,甚至一家企业明明经营状况摇摇欲坠,作为普通职员都还蠢头蠢脑地购买了公司的激励性股票。
总体来说,学习财务知识最有用的一点是自保,是不被人忽悠,其次是投资,再次是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以及职业方向选择。
技能多,选择权自然就大,这是很简单的道理,而对于柴胡这类想进入投资银行的实习生而言,扎实的财务功底就是不得不攻克的一道难关。
“会计一看就烦,数字一算就难”这种心理,柴胡如今必须要扼杀个精光了。
明和证券是狼性文化,这种文化绝不仅仅体现在部门的业务指标上,更体现在项目组人员的分工上。
国内一些大型证券公司的投资银行部,习惯于给所有入职员工划分领地。
比如在一个ipo项目组,有同事专门做法律研究,有同事专门梳理行业和公司业务,有同事专门写财务分析。
这些负责各自工作的同事即便去了下一个项目,也还是做着自己擅长的事情,待在自己的舒适区。
如此安排有一个好处,就是项目组人员分工明确,人员流转效率高,每个员工就像一条生产线上负责某一安装环节的工人一样,他们只需在自己熟悉的环节上做到最好即可。
我们可以轻易发现,这样的公司体制有一个弊端,即无法让一名员工全方位发展。
写财务的员工会发现自己做了五年投行还是只会写财务,还是无法独当一面地写出专业且高水准的行业分析,对法律案例的搜索技巧和法规梳理的系统思路也不熟悉,无法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保荐代表人。
明和证券的人才培养方式可以归纳为:狼群放养模式。
在放养过程中,狼群被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得自己找肉吃,好不容易杀死了一头母鹿,还得自己想办法解剖切割……
尤其是在曹平生带领的第十六部,什么求生技能、捕猎技能都必须要学,并且必须尽一切可能快速学会,因为曹平生是一个没有任何耐心的人,但凡被他发现谁有短板,那结局就跟今日的柴胡一样:众目睽睽之下被骂到尘埃里、颜面丧尽。
大多数有志青年潜意识都认为,丢什么都不能丢面子,连失恋分手都不能丢面子,所以第十六部不少同事白天工作,晚上工作,凌晨十二点后以及早上七点半前那少得可怜的一点时间,还要用来学习考证,背诵专业知识点。
柴胡当下也准备这么做,因为《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他不得不考了。
在这条属于他柴胡的投行之路上,随着他的成长与成熟,总有一天项目上不会再有蒋一帆、不会再有胡延德